如果我們用「成長」來代替「衰老」一詞,整個生命週期將看起來完全不同。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是沒有所謂的退休年齡的,必須一直維持競爭力。當我們重新定義自已的生命歷程,不受限於刻板印象或者別人對老化的看法,也不再對「衰老」感到害怕,就能掌握自已的年紀,活得精彩。

 

因為工作的關係,讓我常常會去思考,面對老化時,我們擁有甚麼樣的態度,是可以讓自己更舒服,及愉快的面對大齡生活。實際上,我們對 老年的刻板印象主要來自於現今的社會文化,這也是造成我們恐懼 老化的原因。一旦我們能將增加中的年齡當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調整好心理狀態,變老的挑戰無異於生命中的其他挑戰,並不足懼。 

IMG_4557.JPG

作者安妮 卡普芙是一位作家,醫療社會學家及獲奬記者。在2014年,以本書及《衛報》上的 老後議題 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奬的最佳個人發聲奬。

 

書中提到,人類自出生起就開啟了漸漸老化的過程,實際上期間充滿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老年並非僅止於人生的最終階段。我們在身體慢慢變化的同時逐漸成熟,雖然不會甚麼都跟以前一樣,但變老不代表陳舊,而是全新的成長。

 

IMG_4556.JPG

在現今的世代變老這件事着實令人困惑,畢竟現在的人比起四五十年前,外觀上平均年輕十歲以上。而社會上對「長大」的標準也已經放寬,由於我們對年紀增長的一些想法不再死板,大部分的人已經不需要緊緊按照程序在一定的年紀離家 找工作 結婚 及生小孩,也不必因為自己到了幾歲就應該要去做某些事情。但與此同時,年長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已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仔細去思考背後的原因,無可否認,在還未正式步入「老年」之時,我們總是會認為,這是一個與我們毫無任何關係的階段。更甚者,我們對「老年人」有許多既定印象,而且其中多數是負面的。這讓我們無法好好去面對及感受老化這件事。

 

對「變老」的恐懼是由歷史及文化形塑而成。在我們的觀點中,是存在偏見的,老人似乎就代表了時間的停滯,甚至是單方面的衰退及某種「失去」。這種偏見會扭曲「終生成長」的可能性。有幾個觀點我認為是值得分享的:

 

1。歲月不會抺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除非得到阿茲海默症而喪失所有記憶),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培養那些會隨著時光歲月,越來越深刻而豐富的人格特質,是值得的。

 

2。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造成差距的原因反而可能是社會階級收入及種族。作者舉例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大概與一個同住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同樣是七十二歲,營養不良 育有八名子女 需要照顧四個孫子的黑人女性更為相似。

 

3。如果我們用「成長」來代替「衰老」一詞,整個生命週期將看起來完全不同,也就是給自已增添受用一輩子的重要能力了。年紀會讓人越來越不受他人的期待影響,更為自已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活。重新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當我們的年紀到了,就能有一定的收獲。一位一百歲的女性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被問到人生是否有甚麼遺憾,她回答說:「如果我知道自已會活到一百歲,我應該在四十歲時就拿起小提琴,那麼,到現在我已經拉了六十年了。」

 

4。無可否認,伴隨年紀增長,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必須抛去某些依戀,放下朋友 過去扮演的角色,甚至曾經擁有過的事物 才有空間向前繼續發展。老化無論如何都會帶來某些損失 帶走身體健康,但持續積極參與生活的人總是能在慢下腳步之餘保持一定的熱情。唯有理解人生有限,才有可能將活力與樂趣發揮到極緻。老化是一種終身過程,不會單單發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換句話說,我們是「慢慢的」變老,而非「突然間」變老。將年輕與年老的自我互相連結,年輕時種甚麼因,就會收獲甚麼樣的果實,提醒我們可以更積極的規劃生活。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是沒有所謂的退休年齡的,必須一直維持競爭力。當我們重新定義自已的生命歷程,不受限於刻板印象或者別人對老化的看法,就能掌握自已的年紀,活得精彩。

arrow
arrow

    loveisab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