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討厭小提琴老師,鋼琴老師比較溫柔

「媽咪,我不要學小提琴,我沒有興趣啦

「媽咪,我不想練琴,練琴很無聊….

 

最近類似的戲碼,每星期都在家裡反覆上演,偶而會和平落幕,有時候小朋友甚至會耍賴或乾脆使出大絕招在地上打滾,連老師也莫可奈何有時候聊起小朋友學習的情形,朋友也會問我說:「她既然沒興趣, 要不要乾脆不讓他學算了?」

 

培養孩子學音樂真的是需要無比的耐性與漫長的時間。或許,類似的事情以前我自己也經歷過,所以,想以過來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下。

 

記得7歲開始學鋼琴這件事,一開始也是出自於母親大人的鼔勵,你看XX彈鋼琴好有氣質喔,妳要不要學? 不知道為甚麼,每個學琴的小女生似乎都曾看過別的美麗女孩身穿白紗澎裙,很有氣質的在台上演奏,而因此被迷惑。當時傻傻說了:「好」以後,換來的代價是每星期固定的鋼琴課,每天固定時間的練習,外加每年的檢定考(考官是都是外國人,小時候不太會講英文,看到外國人會怕怕)對當時的我來說,光學校的作業加上補習,玩都沒時間了,練琴的時光也是在心不甘情不願下渡過。記憶中,每天下午母親大人在午睡時,我必須練琴,曾經想偷懶,結果琴聲一停,母親大人醒了,走出房間看到我在鬼混,直接拿起籘條就是一頓好打當然也曾哭喊說沒興趣,討厭鋼琴,不想再學了云云,不過鐵石心腸聰明睿智的母親大人始終不為所動。

 

練琴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國中,高中在那情竇初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音樂彷彿替沸騰的青春熱血開了一個出口,許多的翻騰的情緒,不安,與怒氣得以寄託及表現在音樂裡,而從其中感受到安慰。而這些展現音樂所需要的纖細感受,在那懞懂的青春期,終於萌芽。伴隨着日復一日,即使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累積了十年以上的技巧,在這時刻才能與心境相輔相成。於是,在那愛幻想的年代,終於化身為當年7歲的我,心目中會彈鋼琴的那位氣質美少女。

 

當然,我並沒有因此成為一個鋼琴家,而且現在也鮮少有時間碰鋼琴。但回想起來,我還真的感謝當初有逼我學琴的媽媽,不然以當時的年紀,練琴當然是一件無聊差事。如果你去問小朋友,練琴跟看電視或打電動比起來哪一個有趣,我想應該不會有小孩主動想要練琴吧?因為學習過,所以能更深入的去了解技巧的困難之處,提高對音樂的鑑賞力,或者說,比較容易被音樂感染,因而更能打從心底去感受音樂的美好。而這些藝術美學的領域,其實是互通的。這些美感的累積,感知的培養,幫助孩子們日後可以更深程度去感受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更何況很多創意的發想,是源於敏銳的感知,及能否用五感去體會各種素材間微妙差異的能力。

 

那我是不是按照經驗法則,把以前經驗過的重新在小朋友身上複製貼上呢?我並不完全贊成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們身上,或決定他們發展的方向。其實,要成為專業的音樂家,不是父母想培養就培養得出來的。除非發現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才能,不然還是以培養成為興趣為主要目的,讓他們成長過程中得以享受鑑賞音樂的樂趣,為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畢竟鑑賞某程度上也算是「被動的創作」。真正的鑑賞,與創作一樣有難度,且需要與作者擁有同樣的心靈,或至少是貼近的感受。

 

再者,真的不喜歡音樂的話把它當做是種磨練吧!我心中認為真的不愛音樂這可能性是很低的。但透過平常觀察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得知,欣賞音樂是一回事,要刻苦的練習又是另一回事。就算很辛苦或一路上沒人稱讚也不能半途而廢。所謂的感知,是經過日復一日,踏實累積才能磨練出來的,絕不是今天做了甚麼,明天就可以看出變化。這些努力是無法立即看出成效,但毅力跟耐性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希望以後這些慢慢磨來的個性,能為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帶來幫助。

 

與老師取得共識後,最低限度,我也會要求孩子面對的是,如果每星期一定得有那麼一兩個鐘頭讓她覺得這麼難以忍受的話,就自已想辦法去面對吧!試着或去接受它,或者是習慣它,讓自已能覺得好過一些。適度吃點苦,未嘗不是件好事。

 

 

#育兒過程的不安感,相信是身為父母都會有的。身為職業婦女,要如何兼顧自已的生活,並在育兒中取得平衡;不致於過度犧牲自已的人生目標或生活品質,又要不遺漏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arrow
arrow

    loveisab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